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好股配资网
锚定强国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 | 特别报道
守住教育的“常识”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20年打造“理想学校”
本报记者 黄 浩
丰富多元的课程是松湖莞中的特色,图为学校教师在给学生上英语烘焙校本课
丰富多元的课程是松湖莞中的特色,图为学校教师在给学生上英语烘焙校本课
落日的余晖洒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简称“松湖莞中”)的荷塘,微风吹过,涟漪轻起。学校党委书记黎德文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到这片静谧的河边,望着眼前绿树成荫、芳草如茵的景象,忍不住又一次说出那句话:我太骄傲了!
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20年前。那一天晚上,黎德文开着车来到被自己称为“东莞西伯利亚”的“新校园”,没有路灯,没有路牌,在杂草丛中他找到几处正在修建的教学楼,由此开启了“再创业”之路。
“因为一切都是空白,我们才有更多可能去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故事。”多年后,黎德文用这样一段话总结这20年来的风雨兼程。从一片荒芜到如今成为拥有500亩校园、7000多名学子的一面“旗帜”,从这里走出40余位校级干部,学生获得4枚全国奥赛金牌和69份国家专利证书,学校跻身“全国文明校园”行列,高考特控率达92%……松湖莞中的故事足以写成一部动人的书。
在松湖莞中人看来,这一切的所得,固然背后有无数的因由,但仔细思量,其实都缘于几个简单的字:守住常识。
守住学生成长的常识:看见每一个人
教育的首要常识,是看见“人”而非“分”——这几乎是所有松湖莞中人的共识。
“所谓常识,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到。这就好比建房子,按照标准施工是常识,但可惜现实中却有很多人选择偷工减料。”在黎德文看来,教育领域亦如此。
松湖莞中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给孩子的生命成长带来什么?创校之初,有人建议黎德文专注于提高成绩,但他认为教育不能只看成绩。
“普及”,是黎德文在采访中提及最多的词。“新上任的校长总希望‘一鸣惊人’,比如集中全校资源去培养几个尖子生,把他们送进清华北大,这不是做不到,但问题是:其他学生怎么办?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每一个个体都重要’。”黎德文说。
学生司想刚进入松湖莞中时,几乎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习惯把自己藏在角落里”。但松湖莞中的舞台,并没有让她“躲”太久。
初一那年模拟联合国比赛时,班主任陈老师悄悄地对司想说:“你写的发言稿很有逻辑性,也许说出来会比写的还好。”那一刻司想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老师看见了自己的能力。从此,这个不爱说话的女孩变得“热衷露脸”,参加学生会竞选被选为组织部副部长;参与“校园艺术节”成为合唱团的演员……
“我不是一个天生自信的人,但松湖莞中用一场又一场活动,让我看到了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司想说。
在松湖莞中校长柴松方看来,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照,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为此,学校加大投入打造更加宽阔的图书馆、能容纳更多人的体育场,建设了各类艺术类工作坊、心理活动室、学科特色功能室等,甚至打造了堪比央视舞台的艺术厅。
为什么投入这么多?“因为我们需要高品质的设施来支持高品质的教育。以艺术厅为例,每年各年级学生都在这里排练和演出,孩子们沉浸其中,收获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柴松方说。
在柴松方看来,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一时的成绩,而在于能否支撑一个人走进更宽广的世界,并在那里生根、开花。
松湖莞中毕业生、现就职于同济大学法学院的朱悦在毕业13年后给母校写来的信中写道:记得学校每一次盛大活动,“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这句话都频频出镜……13年后,这句话在第一时间占据了我的脑海。
尽管朱悦当年选择的是文科班,但校园自由而宽松的氛围没有让他的视野局限于人文学科内部,朱悦同时参加了信息学竞赛和数学竞赛。多年后,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起草国内《人工智能示范法》,还参与部委相关专题研究等活动。“如果不是在母校参加竞赛的经历让我对计算机科学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补上人工智能技术的短板。”朱悦说。
学生大都认同这样一句话:在松湖莞中,只要你有梦想,就会有足够大的平台。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成为学生展现风采的重要载体,成人礼、开学礼、毕业礼则赋予学生仪式中的成长记忆。每年的“青春五月”系列活动是学生心中最期待的节庆盛事。全校30多个学生社团覆盖人文、科技、艺术、体育、公益等多个方向,机器人社团、模拟联合国、辩论社等活跃于省市各级赛事,成为松湖学子自我组织、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重要空间。
“松湖莞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份来自‘信任’的教育。老师从不告诉我们该成为谁,而是耐心陪伴我们探索‘我是谁’”。学校2020级毕业生张惠桐说。
在尽情让每一个学生绽放自我的同时,20年来松湖莞中高考屡创佳绩,今年高考特控率达92%,本科率达99.8%。中考一直居全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初中教学每年均获得市综合教学质量一等奖。
“教育需要理想,更需要将理想落到每一个‘今天’里。在这个校园里,我们不只关心学生考了多少分,更在意他们是不是找到了方向,是不是学会了面对自己的人生。”柴松方说。
守住教师发展的常识:重视每一分耕耘
“你知道吗?在20年间,松湖莞中往外输出了不下40位正副校长,这也常常让我感到骄傲。”黎德文谈到教师队伍时,不禁抬高了音量,“其实也是因为我们守住了教育的常识——培养‘走正道,注重全面发展’的教师。”
就像不希望培养只会应试的学生一样,松湖莞中同样不想培养只会搞应试的老师。在黎德文看来,“那样的老师可能会变得狭隘自负,即使走出去也很难当好管理者”。
20年来,学校没有太多规章制度约束教师,但“认真、敬业、清白做事”的文化氛围从创校起就已然成型。
松湖莞中的教师身上深深刻着这所学校的文化印记,自带一股“正气与闯劲”。教师刘忠健从松湖莞中建校就来到了这里,他记得那时来自天南地北的老师,三四个人住在一间屋里,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轮流整理教室、商量备课,但没人叫苦。
“那种‘开荒’的氛围真的是一生难忘。”刘忠健说,“你要问我,咱们学校的气场是怎么酿成的?我觉得,就是从晚上十点之后的教室里一点一滴做出来的。我们就这么一步一步,把一所学校做出了骨气。”
“大家不是在‘打工’,而是在‘创业’。”柴松方说。
为什么教师愿意在松湖莞中付出?因为在这里教书,许多细节都在向教师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你的价值被看见,你的努力被尊重。
历史科组长陈尚行曾经承担一堂市级历史公开课的任务,压力很大。备课的那些天,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连周末都泡在学校里。“我一度怀疑这份努力是否真的有意义”。
就在第二天清晨,陈尚行发现桌上多了一张便笺:“我知道你这一课背后花了不少心思,你的认真我们看见了。”学校例会上也专门提到了这堂课,校长认真点评了其中“学生视角”的设计亮点,年级主任还推荐他代表学校参加下一轮市级教研成果展示。
“这样的细节式关怀不只是偶然,而是一种常态。那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学校从不吝啬对教师努力的回应,我们的坚持被看见、努力被记得,这正是我们学校文化最动人的地方。”陈尚行一连用了多个“我们”。
刚参加工作时,教师王青曾陷入对“教学成绩”的单一执念,急切地想让学生“听话”“进步”。直到岗前培训那年,校长的一句“教育的起点是对生命的尊重”深深触动了她。
“茶歇时前辈老师娓娓道来的育人故事;行政团队始终坚持‘先问人、再问事’的工作原则……这些细节让我慢慢感受到,我们这所学校不是在塑造标准化的学生,而是在接纳每一个孩子本来的模样。”王青说。
更让大家感慨的是,在许多学校教师陷入职称“内卷”的当下,松湖莞中的教师推崇的从来都不是只有“帽子”的名师。正如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一样,每一个教师同样都在发光。
尽管松湖莞中名师云集,到2025年,学校共培养特级教师4人、正高级教师10人,省市教育家培养对象10人,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人……但黎德文一直向老师强调一个观点,“对于名师,我们由衷地欢呼鼓掌。但我同样崇尚那些‘无冕之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追求头衔”。
学校语文教师吴丰强就是一个“无冕之王”,学生曾用一句话形容他——“为师当如吴丰强”。他的语文专业功底极其扎实,课堂富有高度和深度,尽管吴丰强没有什么“帽子”,但师生却打心眼里佩服他。
在黎德文看来,头衔只是教师成长的“副产品”,不应该是刻意追求的目标,这同样是教育的常识。“大部分教师的目标应该是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如果都去搞课题、做研究,哪还有精力真正做教育?如此,再多名师头衔又有什么用?”黎德文反问。
同时,为了赋能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松湖莞中构建起“技术赋能—制度支撑—文化滋养”三位一体的教师成长体系。柴松方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绝不仅仅是教师个体能力的提升,更是在塑造一种更广阔的教育共同体文化。
“唯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深深嵌入学校整体生态中,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成长的系统性突破。”柴松方说,学校一直有一个共识:真正的教师成长,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自我觉察与同伴协作交织的过程。
许多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到幸福,甚至婉拒外界提供的校长职位而选择留下。“学校营造了一种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文化让松山湖人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自信而不自负。”黎德文说。
守住学校办学的常识:唤醒每一份良知
用几十年时间打造一所样板校后,黎德文想让更多的学校一起来“守住常识”,在各个场合,他也敢于发声。
“倘若连我们这样干了几十年教育的人都选择缄默,那还能指望谁去发声呢?”黎德文说,“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毋庸置疑,但这绝非我们保持沉默的理由。”而这些常识,正是松湖莞中人在一步一步行走中蹚出来的。
也正因为此,在走过创校初期的艰难探索并逐步实现内部体系建构之后,松湖莞中开始将视野由“一所学校的成长”拓展至“一个集团的责任”。
2010年,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成立。集团协办了东莞市第八中学、松山湖实验中学;与韶关市新丰第一中学、清远市青坑学校、韶关市实验中学等建立了帮扶关系。2019年托管东莞市石排中学,2022年托管东莞市大朗中学和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
在黎德文心里,这几年让他感动的并不是学校做成了多少项目,而是“照亮”了谁。一次,一位兄弟学校校长在微信上给他留言,“你们走在前面,让我们心里更有底了。”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黎德文沉默了很久。
“很多人以为集团化办学就是制度扩张、资源共享,但对黎书记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有人敢于先走几步,走稳一点,走实一点。”松湖莞中办公室副主任吴山说。
在松湖莞中教育集团内,通过搭建组织性平台,使得原本“你是你、我是我”的组织边界被打通,教师之间、管理者之间得以在具体的任务中实现彼此信任、共同成长。比如通过“校长协同例会制”,定期组织集团校校长面对面平等交流,促进领导层的协同决策与共识构建;通过“干部驻点研修制”,推动管理团队在不同学校的现场锻炼与深度交流;通过教研联动,在一次次课程共建、课堂实践、教学研评与项目协作中,各集团校逐渐形成了协同共育关系。
为了向更广的区域辐射,松湖莞中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在片区共研、市级研训中频频亮相,逐步形成“以人带群、以群带面”的辐射效应。
“教研成果的价值从来不只是评奖或发文,而是那些‘被看见’的教育表达、那些‘被点亮’的生命时刻。而松湖莞中之所以能持续输出这样的成果,是因为这里从不把研究当作少数人的事,而是构建了一种人人可参与、人人有回响的教研共同体。”时任东莞市地理教研员邱荣华说。
而更被黎德文和柴松方等人看重的,还是要让更多的人都来认识并践行“教育常识”,让更多的“每一个”从中受益。
我们该坚持怎样的办学理念?黎德文一再强调,一个学生考了全省第一有偶然性;再考一次,名次可能大不相同。学校无须过度宣传这种偶然的成功。“相反,对于一个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为其所付出的努力虽然难以量化,却更能体现其责任。我认为,教育者应勇于担当这种‘看不见’但更有价值的工作”。
许多人都说,黎德文与柴松方等人都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而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那份理想一直在燃烧,从当年的“红棉路1号”一路出发,才造就了今天的松湖莞中。
“20年了,我每天醒来还是觉得新鲜,有干劲。我愿意待在这儿,这里干净、清爽,能让我安心地把学校当成自己的作品打磨。”黎德文记得2005年创校时,全体教师给首批入校新生写了一封信,里面这样写道:“教育的关爱,要抚慰每一个孩子,温暖每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习有所得,每一位父母都能感受孩子成功的喜悦。”
20年后,他们依然坚定地相信好股配资网,并勇敢践行着这样的信条。
辉煌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